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
习近平用典
我多次强调,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,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。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,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,思想还停留在过去,看问题、作决策、推工作还是老观念、老套路、老办法。这样的话,不仅会跟不上时代、做不好工作,而且会贻误时机、耽误工作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。与时俱进不要当口号喊,要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,不能做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桃花源中人!
——《习近平总书记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》
警句溯源
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。具答之。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
——东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释义
这是陶渊明所作的《桃花源记》中的一段内容。是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:桃花源中人长期与外界隔绝,对世事变迁一无所知,不知经历过汉朝,更不用说魏、晋两朝了。此句后用来形容由于长期脱离现实而不了解社会发展变化,也形容学识浅薄。
警句解读
不能做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桃花源中人,不止在今天,在古代同样是知识分子对自己的要求。对于古代士人来说,他们追寻着的是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想,接续着的是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传统,肩扛着的是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的责任,背负着的是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,逃避红尘、放任自己、安逸度日、不问世事,往往是他们无法习惯更无法接受的辜负了自己一生所受教诲的行为——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讲,即使穷途末路、即使世道艰难,也要为自己、为他人、为社会寻找光明的出路。
所以在他们的人生故事里可以看到,或许有人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沮丧,会偶尔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,但那只是他们人生起伏和心灵收放的经停一站,很少会真是他们最终的归途。在历经挣扎过也奋斗过的人生中,他们始终不会忘记的是自己的使命——为了家国天下、为守护更多山水田园之间的广大人民而奉献。比如南梁的史学家、文学家吴均,曾在《与朱元思书》中这样写道: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”,感慨做官太累了,还不如放手归去,沉醉山水,归隐田园。可他实际是怎样做的呢?即便在自己被免职、自己为国效劳的忠心一再被打入谷底之时,仍旧坚持著书立说,著《齐春秋》三十卷、注《后汉书》九十卷等,直至去世仍在撰写《通史》。又如,苏轼一生三起三落,被贬谪到黄州、惠州、儋州那一地比一地更远的荒僻之地,始终尽心尽责,他说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,带领百姓祈雨治洪、疏通河道、灭蝗除瘟、兴学重教、断案除弊,是一位不折不扣的“爱民之官”。
“不日新者必日退”,要避免成为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桃花源中人,必须与时俱进。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没有停止过求新求进的脚步。“汤、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”“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俗”,早在先秦时期就积极推行社会治理的革弊创新。即便在清代闭关锁国的情况下,仍出现林则徐这样能够“开眼看世界”者,他主持编译的《四洲志》一书,系统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地理、历史、政治情况,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迈出了坚实一步。之后,魏源的《海国图志》、严复翻译的《天演论》,都为当时落后的中国不断跟上历史进程、赶上时代步伐作出了贡献。这种求新求进的动力,就是强大的生命力。
现代社会,科技的高度发展让时空的概念大不相同,我们得到信息与知识的方式比以前方便得多,但同样有成为桃花源中人的危险:时代快速发展、形势日新月异、知识更新越来越快,稍一放松,就可能陷入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境地,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。谁落后于时代,谁就会被历史淘汰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不能做桃花源中人,正是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与时俱进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,跟上时代步伐,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,思想还停留在过去,始终用老观念、老套路、老办法看问题、作决策、推工作。而紧跟时代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,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。
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,形势环境变化之快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、矛盾风险挑战之多,绝非安宁和乐的桃花源。这要求我们必须安不忘危、存不忘亡、乐不忘忧,时刻保持警醒,不断振奋精神,迎接风险挑战。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,我们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。抓落实就要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、不能爱惜自己的羽毛,我们务必时刻提醒自己——不能做桃花源中人!
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