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子?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,如何量化?2007年1月23日,中央党校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发布的《2006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给出一个答案:
“生产发展”,意味着粮食自给率大于95%,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大于60%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60%,人均肉类拥有量大于80%。达到以上目标,必须在农业技术进步、农业基础设施、农村金融体系、农业产业化经营、农民创业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制度或机制创新。
“生活宽裕”,按小康标准计算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至少达到6000元。农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小于40%,每百户拥有电话80部,彩电49台。在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上,70%的农户家庭有卫生厕所,80%农户室外有硬化路面。
“村容整洁”,按照国务院的意见指导,就是优化人居环境,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到“十一五”期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(水泥)路,东、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路,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。
《报告》还涉及农村饮水安全、卫生厕所等一系列民生指标。对“乡风文明”、“管理民主”也作了详细分析。
《报告》认为,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培养新型农民。综合考虑我国国情,当前提高农民素质,一是坚持“主权”在民,保障农民完整的民主权利;二是坚持“自由”在民,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;三是坚持“学习”在民,深化教育改革,扩大农民培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