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路只有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广”
在子女眼中,谷文昌严厉,甚至有些“不近人情”,5个子女在工作、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他任何“特殊照顾”,甚至政策允许的事,他也不为子女“争取”。
1976年,次子谷豫东高中毕业,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,当时谷文昌夫妇已经是花甲之年,子女都不在身边,按照政策可以留一个子女在身边工作。谷豫东向谷文昌提出留在父母身边,谷文昌沉默许久,还是劝他下乡。谷文昌说:“我是领导干部,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,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?”谷豫东接着又提出要去东山,谷文昌一口回绝:“你去东山,当地很多人知道你是我的孩子,会对你特殊照顾,这不行。”
最终,谷豫东被分配到南靖山区一个林场,他说:“临行前一天,父亲早早回到了家里,帮我整理行李,忙活了一晚上。第二天告别时,他取出前几天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塞在我手里。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,把对子女的温情深藏在心里,但绝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家人谋私。”
类似的情况在谷家早已不是第一次。1964年,谷文昌调离东山前往省林业厅前夕,有关部门提出将谷文昌的女儿谷哲慧转为正式干部,随父亲调省城工作。谷文昌拦住了:“组织上调的是我,不是我女儿,调她干什么。”于是谷哲慧一个人留在东山锻炼,直到1972年,才从临时工转为正式工,工龄从1972年算起。谷文昌去世后,谷哲慧才转为国家干部。

谷文昌夫妇与大女儿谷哲慧、大儿子谷豫闵的合影
遇到工作调动、个人待遇提升等关口,亲属子女也曾向谷文昌求助,却都无一例外地碰壁。在谷文昌看来,孩子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,不能靠关系向组织提要求、要待遇。
上世纪50年代,谷文昌妻子的侄女史水仙在东山县木器社当搬运工。她请求姑父帮她调换工种,谷文昌教育侄女说:“姑父是一县之主,不能帮亲戚搞特殊化。我们反对‘走后门’,而自己又搞这一套,怎么去说服人家呢?”就这样,谷文昌委婉拒绝了侄女。后来,史水仙嫁给了一位驻军团部的参谋。新房只有10平方米左右,地板又十分潮湿。她向谷文昌诉苦,想调换一间稍大一些的住房。“你们还年轻,要好好工作,别忙着讲享受。”谷文昌一句话又把她给顶了回去。
“路只有自己走才会越走越宽广”,这是谷文昌在南靖与谷豫东分别时的嘱咐。当时听来或许难以领略其中的全部内涵,但经历了人生的坎坷、自己也成为一位父亲后,谷豫东才懂得了其中的意味深长。几十年过去了,谷家后人始终将这句话牢记心头。他们说,“父亲用一言一行教会我们做人的准则,踏实做人、干净做事,不追逐名利,不享受特权,父亲留下的家风,使我们永远受益。”
“这是公家的车,你们没有权利使用!”
谷文昌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基层工作。起初,他不会骑自行车,下乡不是走路就是让通讯员用单车载。时间一长,他感到工作十分不便,萌生了学骑车的念头。当时他已经40多岁,身体又不好,一些同志怕他年纪大了,骑车有危险,劝他不要学。但随着治理风沙工作的深入开展,他越觉得不学骑车工作就会受影响。
于是,1957年夏天,由通讯员朱振凤和朱财茂担任教练,利用上班前和晚饭后的时间,在县委会门口的广场上,开始学起骑车。由于年纪大,手脚配合不协调,一开始常常摔倒,他一次次摔下去,一次次爬起来,一声不吭。就这样,经过苦学,终于学会了。谷文昌非常高兴,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我又多了一条腿”。“多了一条腿”后,谷文昌下基层更勤了。东山的山山水水,留下他坚实的足迹,地头田间,闪动着他辛苦的身影。在田头,与农民一起席地而坐谈生产,在村舍,与社员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,全县400多位生产队长,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来。而这一切,有一半功劳得归功于这辆“书记专车”。
对于自己的“专车”,谷文昌十分爱惜,一回家就上锁,一有空就上油、擦拭。有一天,因工作忙,忘记上锁,被孩子拉出去学,他回家一发现就教育孩子:“谁叫你们用车子?这是公家的车,你们没有权利使用!”大女儿谷哲慧顶了一句:“不就一辆破车吗,有什么了不起!”听了这话,无疑是火上浇油,谷文昌狠狠地训了女儿一顿,女儿哭了。平静下来后,谷文昌安慰女儿说:“爸爸刚才态度不好,可是已经对你们讲过多少次了,公家的车不能占用。你们要想学车,等爸爸有钱了,给你们买一部嘛。”谷文昌的这个承诺一直没有兑现,没给孩子买过一辆单车。
这辆“书记专车”陪伴着谷文昌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,走过一次次风风雨雨。他说:“单车用起来方便,和群众容易搭话。”1981年,谷文昌与世长辞,遵照他的遗嘱,家人把他使用的单车,还有家里的电话等,一并上交国家。